13603860708

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当路当桥2019-11-16 09:44:35

 

救援人员通过绳索和人梯将34名游客成功转移。

我是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成都支队特勤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自去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后,我们队伍瞄准“全灾种、大应急”的目标,苦练本领,时刻准备赴汤蹈火,经受住了多次突发事件的考验,尤其是对今年8月20日发生在汶川县境内的泥石流开展的救援,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义不容辞

8月20日,汶川县境内受强降雨影响,各乡镇不同程度发生了山体滑坡、泥石流,部分道路、房屋被淹。耿达镇受灾最为严重,不仅道路、电力、通信中断,还有大量群众被困。

20日7时30分,支队指挥中心命令我们迅速前往都江堰消防救援大队待命。我立即挑选水域、山岳救援的骨干队员前往灾区。我深知,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作为练在平时、备在平常的专业救援队,我们义不容辞!

到达灾区后,看到附近有的房屋被冲刷成了残垣断壁,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们接到了前沿指挥部传达的命令:耿达镇龙潭水电站有群众被困,情况危急,急需骨干救援人员前往施救。

于是,我们从重型二队抽调了18人,在特勤大队大队长潘国涛带领下,奔赴耿达镇。

18时50分,我们到达耿达镇并找到了镇政府人员了解情况。“就在水电站上游大约300米处,有几十个游客被困,据说还有人员重伤。”一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

19时许,负责侦察灾情的队员回来报告说,水电站上游情况较好,坝上群众都位于安全地带,情绪也较为稳定,但山路崎岖,雨夜路滑,根本不适合救助转移。

考虑到伤员被困不能再拖,潘国涛果断向指挥部报告,请求协商航空救援。经指挥中心与金汇通航公司商议,决定待到第二天天亮利用直升机进行救援转移。

群众肯定是最佳褒奖

21日6时许,天色微亮,潘国涛当即下达作战命令。

“王斌!”“到!”“你带领8名队员组成前突组,负责转移受困群众;马健带领3名队员建立中继通信站,负责监测水坝灾情变化和前后方通信;魏记波带其他队员负责直升机转移和人员救护工作。”

路上,我们要翻过好几座山。记得在走到一座山的山脊处时,看到山的另一面全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可以抓住的植被。如果不直接从这边下去,我们就得绕路走,这样会延缓救援进度。为了尽快找到被困群众,我们决定顺着山坡滑下去。幸好,山不算高也不陡,我们顺利都滑到了山底,无一人受伤。

滑到山底后,我们必须得走过一段长约60米的泥泞路段,这段路由于被泥石流掩盖,路面上覆盖的淤泥深浅不一。最深处的淤泥已经完全没过了我的小腿。但我们没有丝毫畏惧,大家手拉着手,互相搀扶着走过了这段路。没想到,直线距离不到2000米的路,我们竟用了将近三小时,才找到了群众被困点。

这时,多功能担架派上了大用场,2名重伤人员靠它抬运。老人和儿童体力不支,我和队员便轮流背;当队员背着老人险些跌倒时,身旁的队员赶紧扶持、共同使力……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70名游客全部被安全转移到直升机起降点。一位老人流着眼泪感叹:“国家真的发展好了,没想到会有直升机来救我们。”截至22日17时,直升机共运输12架次、转运营救38人。23日,我带领8名突击队员和武警部队人员一道,通过绳索和人梯将34名游客成功转移。

白天疏散、救援群众,夜里要轮流值守河堤。4天3夜,没一名队员合过眼。热心的藏族阿妈们给我们送来热汤饭,给我们塞钱,我们坚决不收。一位藏族阿妈说:“是消防员给了村民和游客一条活路。”

9月16日,部分获救游客给中队送上了一面印有“抗洪救灾护群众,无私奉献显真情”的锦旗。“消防指战员太辛苦了,带来的糖果请一定要收下,希望消防员苦中有甜。”部分游客说。

这次救援,我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这是我们的职责使命。为营救生命,我们当路当桥。他们的肯定,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为指引,坚持水陆空一体化救援培训,打造一支真正能适应多灾种救援的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王斌/口述 朱鸿伟/整理)

新消防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部
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