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3860708

灭火尖兵插上翅膀从天而降2019-11-13 09:28:21

 

  黑龙江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地区支队组织开展索滑降训练

  无人机侦察火情、传输数据,M-171直升机吊桶洒水,M-26直升机进行精兵重装远程输送,灭火队员通过实机索滑“从天而降”,肆虐的大火顷刻间灰飞烟灭……日前,黑龙江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地区支队与驻地加格达奇航站开展地空立体灭火实战演练,检验双方联合灭火功效。

  作为守护北疆生态安全主战方向的主战力量,该支队在探索地空一体化灭火作战实践中,忠实践行训词精神,转变思维理念,创新机制方法,补齐训练短板,从“临时客串”到“联训联战”,实现地空作战立体互补、力量融合。

  找准短板 立体作战破解难题

  大兴安岭地处祖国最北边陲,山脉绵延千里,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号称我国生态屏障的“北大门”。

  如何守护好这片最大的原始林区,一直是摆在支队党委一班人面前的现实考题。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破解原始林区灭火作战这道“不等式”时,支队长林洪友告诉笔者,去年转制后的一次中心会议,让整个党委班子成员的灭火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至今,支队很多人对那场会议记忆犹新。

  “我们辖区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重点火险区,都是原始林区,交通极为不便。一旦发生火情,我们的队伍和装备能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扑救,一直是制约灭火行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索地空立体灭火迫在眉睫。”支队政委苏国明说。

  “以前受体制影响,联合灭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即使有时候能通过直升机运送兵力,但那也只是‘临时客串’,并没有深度的联合作战,效果也不如预期。”支队参谋长刘佰志说,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支队仍得求助地方航站,无论是作战时间还是装备输送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灭火功效。

  体制的转变,任务的拓展,让支队党委班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队伍转制对我们完成中心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不改变思想不行,观念保守只会落伍掉队。在地空立体灭火作战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加强与地方航站的合作。”二大队大队长林涛深有感触和体会。

  头脑风暴引起“蝶变”效应。该支队全体指战员在讨论中形成共识,队伍体制发生变化,灭火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要跟着变化,在探索地空立体灭火作战方面,“飞机+队员”联合作战模式也要创新拓展,这是“三早”(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和“三打”(打早、打小、打了)灭火方针的重要单元。每名指战员都结合自己的灭火经历,对队伍转制后的灭火力量、联合机制和战法研究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转变观念,党委班子是关键。“我们以训词精神为指引,改变原先自成训练体系的观念,提出‘联合训练、联合作战’理念。”苏国明感叹,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必须打破旧思维,跳出老套路。在这过程中,支队首次与驻地航站建立起开放共享的训练体系模式,利用航站资源,区分训练层次,开展融合实践,全力走上联训、联战的路子。

  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上到支队主官,下到普通队员,都有了自己的“训练攻略”。林涛信心满满地说:“支队党委就是我们的‘火车头’,他们‘换挡提速’,我们也要‘快马加鞭’。”

  补课赶队 立体训练贴近实战

  理念的转变,让这支队伍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短板,也明确了努力训练的方向。践行训词精神,“补课赶队”必须跟上。

  在支队二大队训练场上,一名队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在索滑降训练中,他像神兵一样从天而降,笔直的身体好似一把利剑,从高约20米的滑降塔上,通过索降快速到达指定“灭火区域”,动作娴熟且干净利落,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队友们的阵阵掌声。

  这名队员是蔡振章,一位有着10多年灭火经验的老兵。他说,为了适应新体制,研究新战法,队伍刚转制,支队就提出了与驻地航站进行联训、联战的方针,索滑降是探索地空立体灭火作战新增加的训练内容。蔡振章说,第一次训练时,他也发怵。

  “瞄准明天的特大火灾,设计今天的训练模式。”笔者看到,火热的训练场上,队员们两人一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模拟登机、离机、索降等内容严密有序、一气呵成。索滑降成为每名队员的必修课。

  “为深化‘补课赶队’效果,让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战,我们每周都会与航站沟通进行实机索滑降训练和装甲车辆装载训练。”林洪友说,在与航站联训的实践中,双方经过探索逐步形成了训前会商、方案联签、器材联保的良好联训机制,真正达到了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实机训练,部分队员因为恐高不敢往下看,都是闭着眼睛跳的。跳下去的那一刻,呼吸特别紧张,有种要窒息的感觉。”预备消防士柴昊说,每次进行实机训练前,干部、骨干都会对队员进行心理疏导,现在大家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机降的技能本领,心里也不再感到害怕了。

  在该大队的作战值班室内,笔者看到一张由大队和航站共同制定的《月联训计划表》,内容详实、分工明确,训练时间、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一目了然,负责组训的也都是双方人员。

  “大队每个月都会与航站沟通联训方案,确定训练科目,进行教学分工,并挑选思想、身体、心理素质过硬的队员成立示范分队,切实加大联训的深度和广度。”林涛介绍,“联训中,我们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训练规律,采取‘三步走’(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实机训练)的方法,为队员讲解理论知识和实战操作规程。”

  转制后,该支队还成立了一支由200人组成的跨国境救援队,在联训中利用航站空中载人巡护和实战之机,重点开展空中观察培训、复训和战场勘察活动,进一步提高实战能力。

  实战检验 立体协同凸显效能

  地空一体化灭火是否已发挥出最大效能?“火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林洪友说,“战斗力是检验能否发挥出灭火作战最大效能的唯一根本性标准,探索构建地空一体化灭火作战力量体系,‘打赢’这个根本永远不会变,也不能变。”

  “在探索地空立体作战训练中,我们不仅达到了人装结合的最佳状态,更满足了火场‘撒手锏’这个战斗力根本需要。”林涛清楚地知道,地空一体化的最大优势就是速度快、效率高,能有效杜绝因扑救不及时导致的小火酿成火灾的情况发生。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今年4月29日,黑龙江省组织省内14个地市,异地同步开展“龙威2019-1”森林扑灭火实兵、实装演练。作为机降大队成员参与灭火的林涛和蔡振章亲历了演练全程。

  林涛介绍,“机降运输不受地面交通条件限制和高山、河流的阻隔,可以将火场及时全面包围起来,也可从火场一端及时将灭火队员和装甲灭火车辆空运到急需的另一端,地空一体配合作战,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保存了队员体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当日扑灭率”。

  “以前打火穿山越林,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没到火场身体就有些吃不消了,更别说连续作战了。现在机降灭火立体作战,既省时又省力,打起火来更有劲儿。”蔡振章说。

  “支队作为主战单位,首次发挥地空一体化灭火作战在演练中的‘一锤定音’作用。”刘佰志详细描述了当时的作战画面:参加演练的灭火队员和装甲车辆装备组织严密、行动迅速,做到了快速登机、快速就位、快速起飞、快速投放,推动了队伍指挥、作战和保障模式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灭火作战效益。仅用时20分钟就成功扑灭明火,实现火场合围。这样的战绩尚属首次。

  “演练中,支队还注重加强通信卫星网、短波超短波在地空一体化灭火中的融合运用。”林洪友说,“我们还依托气象、科技和航站自主创新优势,真正让信息化成为助推地空一体化灭火战斗力提升的‘隐形翅膀’。”

  “平时联训、战时联手。地空一体化灭火作战创造了森林消防队伍同驻地航站协同配合‘快速集结、快速投送、快速制胜’的成功战例,灭火战法由地面向地空协同转变,实现了作战要素、作战体系、作战效能的有机融合,是一次践行训词精神、提升战斗力水平的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有着近30年灭火经验的总队参谋长宋新春感慨道。(张玉东 吕志强)

新消防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